涪翁,古代医家名。西汉末、东汉初涪县(今绵阳市区)人。著作:涪翁所著《针经》、《诊脉法》等,均失传。被誉为两汉时期十大名医之一,以针刺见长,对中医学发展有着巨大贡献。
据《后汉书·郭玉传》载:“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于涪水(即涪江,在今四川省境内),因号涪翁。”治病不论贵贱,皆全力救治不图报酬。后传针术给程高,程高再传于郭玉,后来郭玉成为东汉时期的一代名医。
“涪翁文化”是中国两千多年中医针灸文化的历史积淀与传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典范,正在成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和“交流使者”。
01.小故事
郭玉年少时拜涪翁的弟子程高为师,“学方诊六征之技,阴阳不测之术。”在汉和帝时(公元89~105年)为太医丞,治病多有效应,皇帝感到奇异,为试验郭玉诊脉技术,使一手腕肌肤似女人的男子,与女子杂处帷帐中,令郭玉各诊一手,问郭玉此人所患何病,郭玉诊脉与望形色相兼,诊出其中有故,说:“左阴右阳,脉有男女,状若异人,臣疑其故。”皇帝为之赞叹不已,郭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人诊病“仁爱不矜,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但在为贵人治病时,往往疗效不很满意。皇帝派一个贵人患者,换上贫寒人的衣服,并变换居处,请郭玉诊疗、郭玉一针而愈。皇帝诏问郭玉,郭玉回答说:“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碍言也”。反映了他在诊治疾病时全神贯注,为病人负责的精神。郭玉对答中分析了为贵人诊病的难处,他说:“夫贵者处尊高以临臣,臣怀怖慑以承之,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惧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于病哉”?郭玉以上论述正确估计了存在于东汉王公贵族的生活和思想行为对疾病诊治的不良影响;同时也科学地揭示了医生诊治不同社会地位的患者所存在的心理障碍。他是继扁鹊之后又一个对医疗社会与心理有研究的医家。
02.涪翁的川医宗师地位
涪翁是第一位载入正史的四川医家,《中国历代十大名医录》将其列入两汉十大名医。1995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将涪翁形象绘制于医史博物馆的大型壁画上,并复制了清代涪翁诗碑六条屏,陈列在医史博物馆。《人民日报》2016年3月5日刊发《中国中医药发展简图(一)》,推介涪翁肖像和事迹。
涪翁所撰的中医著作《针经》,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论述针炙疗法的专著。在这之前,《内经》虽有扁鹊等人在治病中运用针灸论述,但尚无针灸专著的问世。《后汉书·郭玉传》载:“帝奇之,仍试令嬖臣美手腕者与女子杂处帷中,使玉各诊一手,问所疾苦。玉曰:'左阳右阴,桩有男女,状若异人。臣疑其故。’帝叹息称善”。郭玉通过脉象就能认别男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涪翁《诊脉法》的内容是十分精粹的。
自涪翁起,四川医脉千年不绝,名医辈出。据历史文献记载,从汉代至明清,见诸文献记载的四川医家有1000余人,影响医坛2000多年,历久不衰。
03.涪翁文化的演变与传承
涪翁医术精湛,不分贵贱,热心为民治病,深得涪县及绵州人民的敬仰爱戴,历代先贤名士为其作诗作画、树碑立传。如今,绵阳有以涪翁命名的涪翁路、涪翁山、涪翁堰、渔夫村等。
立祀表率。明代绵州举人李梓撰写的《南山十贤堂记》,记述了历代民众供奉、祭祀涪翁等十位本土先贤的情况,涪翁成为后人怀念、凭吊、效仿、学习的榜样。
涪翁山。清同治《直隶绵州志》卷五十记载:“'涪翁山’三大宇,杨叔兰书”。1892年秋,绵州宿儒吴朝品一行曾到南山“访古”,仔细观看“涪翁山”三个大字。
涪翁堰。清同治《直隶绵州志》卷十记载,嘉庆十七年(1812年),民众开修“涪翁堰”,“自西河起至林坝木龙河止,下流三十余里,灌田一万余亩”。时至今日,涪翁堰仍在发挥农业灌溉、防洪排涝等作用。
涪翁像。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绵州教谕吴朝品在李杜祠内为涪翁立碑,碑刻涪翁肖像,将其与生于绵州的李白、流寓绵州的杜甫同祠纪念。碑上除涪翁画像外,还有铭文。绵阳市中医院在住院部复制展示涪翁刻画像,并在门诊大厅陈列涪翁铜雕像。
涪翁亭。据《四川通志》记载,南宋绵州通判杨叔兰曾在绵州东山之阿(今富乐山)建“招隐亭”(又名涪翁亭)纪念涪翁。清光绪时,绵州进士陈经畲修复或重建。
涪翁路。涪翁路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是游仙区重要的城乡道路,从城区经过富乐山侧“渔父故村”至小枧镇。
涪翁颂表。南宋嘉定元年戊辰(1208年)二月初,绵州通判杨叔兰书“玉泉涪翁凌旷”等大字于东山。今石刻尚存。
《涪翁问》诗。1208年,杨叔兰赋诗《涪翁问》并镌刻于南山(今南桥下龙王古庙东侧,被埋)。
涪翁碑刻。清同治《直隶绵州志》卷二十八载:雷家观,治南三十五里,即古涌泉寺。[]碑镌“宋嘉泰十一年,成都府教授史渐表汉隐君子涪翁、河上丈人”等字,犹可省识。沈家庵,治南四十里,即古翔龙院,残碑有云:周秦之间有二隐君子,一日涪翁,一日河上丈人。恒钓碧溪涪水。傍山岩畔镌有“涪翁”二字。
涪翁诗碑。清光绪年间,绵州教谕吴朝品作诗,夔门名士张朝墉书写六条屏诗碑,共有470余字,现存。
渔父故村。在今芙蓉溪东岸第一山下。在城东涪江岸边有一长约7米、宽约3米颜色微黄的巨石,名“黄斑石”,相传为涪翁垂钓处。上刻杜甫《东津观打鱼歌》二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